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

【我也在現場】「我們都不是敵人。」—— 陳昊宜


「不能在擊垮敵人之前,就先被彼此擊垮了。」—— 陳昊宜的故事



3/18佔領立法院:
      三月十八日晚上,我和第一波進入立法院的夥伴們在防彈玻璃後席地而坐。四周很暗,我跟著大家喊口號,配合領頭同
學的調度。後來大家打開防彈玻璃門鎖,魚貫進入議會。
其實當時我只是期待我們的行動能引起媒體關心,因為對於媒體幾乎完全不報的服貿議題,我們沒實在有別的方法了。沒料到竟意外攻下了立法院。但至少也藉此讓大家開始了解服貿議題。
十九日凌晨警察四五次夜襲,我在議場內很害怕,但「既然進來了,就一定要守住」的想法支撐著我們。


3/23行政院行動,負責疏導人群:
      我們大家排隊走進去,沒有衝撞;大家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沒有衝突。我待在門口疏導人群,請大家坐下。
後來我們收到將有鎮暴水車、催淚瓦斯、警棍的消息;我們想撤出,但是發現群眾鬥志高昂。我覺得戴著大聲公和蛙鏡等物資的自己,好像有責任留在現場協助、保護民眾。不久,有夥伴從二樓掉下來、開始有學生被往外拖——現場的群眾還有老人與小孩,不希望有人受傷。
撤離的動機更緊迫了。然而撤離的同時還是有人湧入,我們沒有權力控制群眾,但不管他們願不願意撤,我希望能夠協助他們。有伯伯大罵我們做抗爭的怎麼可以往後退?其實我也覺得:我不想輸,我們怎麼可以向政府低頭?但是安全第一,夥伴們還是決定撤離,回到立法院。


#


      其實我們已經很成功了。這次運動對群眾而言是很好的公民教室,我們開啟了討論的契機、引發大家對話。藉由思辯,我們的動機與價值愈來愈清晰了。社會運動的結果很重要,但無論結局,單看過程,我們早已是贏家。

      前幾天,社會上出現鷹派或鴿派的爭論,我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討論——路線一定會有分岐,各有優缺,但我們要做好充足的交涉與分工,不要被分化,往共同目標前進。

      「我們都不是敵人。我們不能在擊垮敵人之前,就先被彼此擊垮了!」


      現場有很多人像是在觀望,但我不指責這些人,至少,你已經站出來了。只要你用自己的方式關心,只要你站在行政院、立法院,我不會要求每一個人都要一樣嚴肅、認真。希望大家來這裡感受一下氣氛,每個人願意參與社運的深度都不一樣,真實的社會裡什麼人都會有。要思考,知道自己在幹甚麼,才能接受別人的質疑跟挑戰。要思考,才知道往哪裡走。


註:以上為記者整理訪問逐字稿,模擬昊宜的口吻寫成。


陳昊宜,實踐大學媒傳系畢,現從事廣告設計工作,首次參與的社會運動為反媒體壟斷,為捍衛苗栗青年聯盟成員之一,關心土地正義,支持台灣獨立追求民主價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